光明乳业“快被抽死了” 为何仍然问题频出
“这么抽检会抽死人啊”,光明乳业总裁、近几年年薪不断上涨的郭本恒的一句“雷语”说完没多久,自家乳制品质量就频频曝出问题。
9月8日,近千位上海光明乳业订户发现送到家中的牛奶味道怪异,疑为变质。在质监部门介入后,光明乳业通过官网致歉并解释因工作失误导致部分产品发生酸败。
其实光明乳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在今年已不是第一次。今年6月以来,上海、广东、安徽等地接连曝出光明牛奶的质量事件,引发舆论对于其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担忧。光明一词,本身的涵义是指“能驱散黑暗、照亮人间,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现在的“光明”却成了被质疑的产品,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就像郭总裁所称,光明一年被检查4553次,质监部门对乳品企业抽检次数“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那么,消费者疑惑的是,在这么多次的抽检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质量问题呢?
光明给出的解释原因是:配送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不过,请供应商扪心自问,在配送生鲜食品的过程中有多少车辆做到了全程冷链?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寥寥无几,为了降低成本,供应商对此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会要求配送车辆在路途中少用冷链系统。而零售企业除了自身的配送车辆能即时监控,对供应商的配送过程往往无法辨别与追踪。
笔者认为,光明乳业屡现质量问题,应双重拷问。其一,这是对监管部门的拷问。最近几起质量门,没有一起是监管部门发现的,都是消费者发现的。抽检了4500多次为何依然没能发现问题?其二,这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拷问。企业应该以质量为生命,而光明乳业短时间内屡屡出现问题,是否说明内部监督机制失灵?
我们知道,抽检合格的次数越多,只能说明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越小,但并不能说明也不能保证所有的牛奶都没有问题。光明牛奶四个月被四次曝光出了质量问题,说明并没有把好质量关。
有人说,光明产品质量之所以近来有所下降,是因为其近期企业扩张太快。企业扩张的确会给企业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但是企业扩张并不必然会给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带来漏洞。企业扩张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扩张的过程,否则产品的质量问题就会随扩张而出现。
治病要治根,只停留在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层面,任何企业是解决不了质量问题的,什么时候把频繁的抽样检查当做督促企业前进的动力,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真正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乳品企业的质量问题可能才会得到有效遏制。而当前乳品质量问题频频曝光,从处罚手段看,多以经济处罚为主,而经济处罚又多以假一赔一或者假一赔十为主,远不足构成威慑力,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对相关法规修订和完善迫在眉睫。(记者 王静宇)
来源:新华财经
!免责声明:
1、任何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其版权均属51旧货网所有,任何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已授权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51旧货网"。
2、任何非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等的资料,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51旧货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