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登录 -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311-87810851 注册拍卖行 | 发布拍卖公告

51旧货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经新闻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

http://auction.51jiuhuo.com  2013/6/18 5:46:49

    卡特彼勒非常严肃地要求徐州市政府将其参访代表团中的一个名字划掉。尽管邀请谁是卡特彼勒的自由,但国际工程机械巨头会因一人参访与否如此斤斤计较还是让人大感意外。这位“不受欢迎”的先生,原本还有些愤怒,但转念一想其中缘由又不免宽慰许多。

    “卡特彼勒已经把我们当作竞争对手了。” 事后向朋友提及自己被卡特彼勒拒之门外的故事,他仍不禁这样感慨。

    这个故事发生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而他正是徐工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无独有偶,像徐工这样吃过“闭门羹”的中国企业并不鲜见,不论是通讯电子品牌华为,还是家电品牌海尔,在他们逐渐发展壮大征战海外的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会让原来的市场霸主为之震颤。

    国际巨头的对手

    话说,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引进来”、“走出去”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两大关键词。当“引进来”一度使外来直接投资(FDI)占比飙升,而“走出去”却只是让物美价廉的中国货不断地经受“倾销”控诉时,面临着巨大机遇与挑战的中国企业,也开始按照自己的逻辑摸索前进。

    先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的2001年。这一年,在全球电信产业出现惊天大滑坡之际,华为在逆境中完成了25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实现利润27亿元人民币,而它的全球对手美国思科全年仅报废的库存就高达22亿美元。这一年,海尔出资约700万美元购买意大利M冰箱厂87%的股份,完成了继在美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后,在欧洲的第一个大型投资收购项目,张瑞敏更是明确表示:“在加入WTO以后,对中国企业来讲,走出去,实现国际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可正当中国众多行业中的优秀企业大胆向跨国巨头发出战书的彼时,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巨头却将中国同行远远地甩在了身后。2001年,卡特彼勒实现销售收入204.5亿美元,小松官方披露当年的净销售额也已超过42亿美元,而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的徐工集团当年的营业收入刚突破62亿元人民币,其中的差距远非一星半点。

    WTO这扇通往海外财富的“彩虹门”,对当时身处工程机械行业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美国、德国、日本等机械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各自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在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资源配置。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大规模转移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中国入世后,更是掀起了外资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新一轮高潮,继卡特彼勒、小松在中国独资建厂之后,沃尔沃与利勃海尔亦不甘人后,分别在上海、大连安营扎寨。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同时,本土企业却经受着巨大冲击,以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挖掘机市场为例,根据2002年的数据,当时国内市场外资参与的产品产销量占全国总量的90%。

    或许也正是从那时起,卡特彼勒、小松、特雷克斯、利勃海尔、沃尔沃、约翰?迪尔、日立建机、凯斯-纽荷兰、英格索兰等,这些控制着全球工程机械市场70%~80%份额的大型跨国制造商,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心中默默比对的标杆。在此后的十年时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断地追随、接近,在国门内赢得市场之后,也逐渐在海外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十年磨一剑,曾经国际巨头眼中的中国小弟,终于成长为足够让这些雄霸全球市场的大哥们刮目相看的对手。

    徐工的崛起,已经迫使利勃海尔这个原本在汽车起重机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的德国巨头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甚至300吨以上超大吨位起重机高端市场,也被徐工占到了70%的份额。今天,卡特彼勒也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家中国企业对它的威胁。

    2012年,徐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12亿元人民币,出口突破16亿美元,跨进“千亿级”,并阶段性实现了“国际化”。2013年伊始,更是捷报频传,2月、3月,徐工连续刷新了单月出口的历史最好成绩,实现出口销售额均超10亿元人民币。如今,徐工在全球范围内已有280多个海外代理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产品已出口到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徐工9类主机、3类关键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全球第1位。

    从62亿元到1012亿元,从中国本土市场到全球市场,徐工取得的成绩让业内很多人都为之骄傲,然而徐工并没有被已经取得的成绩冲昏头脑,王民更是清醒地认识到在与国际巨头的贴身肉搏战中,决胜的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实力,正像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中国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所揭示的道理一样。

    对于那些在中国外贸和内需两大市场“双引擎”驱动“蜜罐”中泡大的诸多企业来说,仅凭规模扩张所换来的粗放型的高速增长时代正在进入尾声,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将成为市场决胜的关键。

   

来源:51旧货网
!免责声明:
1、任何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其版权均属51旧货网所有,任何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已授权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51旧货网"。
2、任何非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等的资料,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51旧货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于51旧货网 | 诚征英才 | 友情合作 | 守信通服务 | 支付方式 | 诚信安全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石家庄摩森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与授权者版权所有 2009-2025   冀ICP备09002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