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登录 -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311-87810851 注册拍卖行 | 发布拍卖公告

51旧货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碳交易向雾霾宣战

http://auction.51jiuhuo.com  2014/1/17 11:27:10

时间:2014年1月17日 地点:石家庄

PM2.5当前指数:476

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2013年以来,我们1/4国土出现雾霾,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雾霾中的PM2.5既是加重雾霾 污染的罪魁祸首,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 物质的载体,直接侵害人们的呼吸道,成为最新的健康 。因此,控制碳排放就是减少PM2.5减轻雾霾的有效途径。
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在全国7个试点单位中率先启动碳交易,标志着以市场化手段推动国家低碳转型的专业化进程正式拉开帷幕。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均已启动碳交易市场。

  简言之,碳交易就是一个城市在确定的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分给高耗能重污染企业一定额度的年碳排放数额,企业的碳排放指标如不够或多余,可以到碳交易市场去买卖,否则,超排企业会遭到环保部门的罚款。北京近日规定对超排企业最高每吨罚250元。据了解,长期以来对企业排放二氧化碳并不收排污费,碳交易是目前最有效的减排手段。

  “未对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征收排污费的原因是因为将二氧化碳纳入征收范围存在难度,需要检测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考虑检测的成本以及装置,如何准确测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如何对所有企业进行监控,还需要环境保护部门的技术支持。”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环境费改税后会征收碳税,作为碳配额市场的补充,当企业排放量超过碳配额之后,对于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在碳交易市场购买,或者是对量小碳排放的征税。”

  据侯宇轩介绍:目前,政府分给企业的碳配额不需要收费,每个行业的发展对碳配额的需求不一致,如果直接收费,对于耗能行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会阻碍行业的发展。今后,企业免费获得的配额比重将逐渐降低,过多需求通过拍卖获得。

  “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承担较大的减排压力,在‘总量控制与交易模式’和‘基线与信用模式’两种交易模式中,我国碳交易市场启用的是前一种模式,通过控制总量,能够明确限制碳排放量;”侯宇轩指出:“采取交易模式,让有能力减排的企业积极发挥作用,转让给需求企业获得减排收益,消除环境成本破坏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如此,也可倒逼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来实现节能减排。“对于超标企业来说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碳成本,为了减轻该方面的成本,会主动选择清洁生产或是尾气处理或是清洁能源等。这样不仅促使企业生产转型升级,还长期有效改善气候环境质量。”侯宇轩补充道。

  据悉,截至去年底深圳碳市场运行半年以来,总成交量达19万吨,总成交额达1300万元,成为全国二级市场交易量最大、最活跃碳市场。深圳人均碳排放水平只有6.5吨,可与东京媲美。“但与成为空气质量最好的国际大都市目标还有差距。深圳的目标是五年内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唐杰表示。

  碳交易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PM2.5便是雾霾中最主要的呼吸道 。去年,波及全国的雾霾 使呼吸道患者显著上升。率先开市的深圳碳交易成效显见,其他试点省市也业已开市。

  据悉,去年11月28日,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市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的当天,现场签订了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通过该协议,六省市拟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额核定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建设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并为推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探索经验,有望为区域联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市场化手段。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向媒体透露,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碳交易、碳税及其他形式的交易管制,被管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近年呈大幅增加趋势,2007年全球约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某种形式管制之下,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7%。

  据悉,当前,各试点省市已根据国家下达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结合本省市宏观经济情况,设定了“碳排放配额总量目标”或“碳强度控制目标”。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向媒体透露,下一步将研究设定全国碳排放总量,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确定全国碳交易总量。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制定并发布10个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报告格式指南,接下来将继续扩展行业范围,争取涵盖所有重点排放行业,为碳交易提供基础。

  由此可见,碳交易的市场化手段正逐步扩大,向雾霾肆虐的地区和源头宣战。

来源:51旧货网
!免责声明:
1、任何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其版权均属51旧货网所有,任何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已授权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51旧货网"。
2、任何非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等的资料,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51旧货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于51旧货网 | 诚征英才 | 友情合作 | 守信通服务 | 支付方式 | 诚信安全 |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石家庄摩森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与授权者版权所有 2009-2025   冀ICP备09002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