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赏
古董鉴赏活动应注意小节
黄新原
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朱家溍先生近年出版的专著《故宫退食录》,开篇有这样的话:“我从幼年对文物耳濡目染,到十几岁就随着父亲每日接触金石书画。卷、轴、册怎样打开收起;铜、瓷、玉如何拿起放下,都和生活中其他事情一样熟悉。”
“怎样打开收起”、“如何拿起放下”?这是什么意思?读后我有些茫然。恰巧后来有机会采访朱先生,我就此问题向他请教,老人眨眨眼睛,没讲什么大道理,只打了三个比方:一、在观赏手卷时,左手随开,右手随收,动作要轻,展开不宜过长,画背不要蹭桌面;二、擦拭硬木家具,上面的摆件挪位时,要端起来,不能来回蹭,以免家具包浆出现划痕;三、立轴在展开时,不要手托画背,以防画芯出死摺。
朱先生说:“文物古董,接触它们时,一招一式都要十分小心,稍有差池,就会损坏东西,有些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在一些小节上应该养成好习惯。”
老人说到了“小节”二字。古语云:“小节不彰则大节亏”,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一个不小的问题。仔细想来,在我们对古董的鉴赏中,的确有很多这类“小节”问题被忽略。
我的一位朋友,人送雅号“弹哥”。无论谁的瓷器,只要到他手里,就会用拇指不住地弹敲,以检验瓷质,并藉以发现眼睛看不见的破损。这就是种很不好的习惯。瓷器,尤其胎薄质细的瓷器,是经不住这样振动的,本来很完整的瓷器,往往会因为弹敲诱发的内部谐振而出现当时不易发觉的损害。致于本来就有冲口或暗裂的瓷器,那就更会因为外力振动造成的应力集中而给瓷器带来更大的损坏。
玩古董当然要“把玩”。而如何“把”,就大有讲究。据传曾有电视台在摄制节目时,两位佳宾因大意,致使一件明代瓷器在交接中坠地摔碎。这就是没有“把”好。我在潘家园曾见过这样一幕:一位先生把看完的瓷器交还给摊主时,先说一句“接着”,然后左手托底,右手捧边,递还过去,再提醒一句:“拿住了没有?”得到肯定后,先松右手,再松左手,完成交接。表面看,这好像有点夸张,但这无疑是最牢靠的做法。
再有,我们说“把”,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抓”,在观赏器物时,最好是“捧”。有位老古董商说过一句话,叫作“炉不攥耳,碗不抠边,壶不端把”,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因为但凡古董,年代必久远,内部组织结构往往产生变异,一些较重的器物,你只图方便,抓它好拿的地方,而恰恰这些地方就有可能经不住器物全身的重量,而把东西掰坏。我就亲眼见过一只青铜鼎被人不慎掰掉一条腿的“惨剧”。
需要指出的是,把玩古董,从主观上切不能有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更不能玩“潇洒”,应该把手中的古董看得很神圣,惟其如此,你才会做到时刻谨慎。一位日本京都大学的教授`,在看一只汝窑碗时,双手捧端,前胸内含,腰向下弯,好像整个身子都在叫劲。我告诉他,不要紧张,他的话很耐人寻味:“不是紧张,是尊重——它比我爷爷的年领还大呀!”得承认,我们国家的古董数量不少,其中不值钱的大路货就更多,但我们不能以是否大路货而决定对它们的态度,须知再不值钱的古董,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损坏一件就少一件。
说到小节,附带我又想到一些在购买古董时应该注意的小事。我曾在买一只茶壶时,因看底款而没按住壶盖,把壶盖摔了;也曾因为给一只怀表上弦而拧断了发条;还因为走路不小心踢坏过摊儿上的瓷器。我的一位朋友因为看一只烟袋,不小心铜烟袋锅掉下来砸坏一件料器;我的另一位朋友因为想看一张茶几的底,而搬断了一块望板。凡此种种,本来只要稍加小心就可以避免,坏事就坏在了不拘小节上。
总之,每件古董文物都焕发着绚烂的历史文化异彩,但它们毕竟都老了,我们每个古董收藏者在鉴赏活动中,一定要怀着一种对“老者”的尊重和一种对“弱者”的爱心,去呵护它们。
来源:拍卖网
!免责声明:
1、任何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其版权均属51旧货网所有,任何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已授权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51旧货网"。
2、任何非注明"来源:51旧货网"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等的资料,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并非本网故意,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51旧货网不对其真实性负责。